自焙電極的焙燒和消耗是連續(xù)進行的。中小型礦熱爐和敞口式礦熱爐通常添加每塊5Kg左右的塊狀電極糊,,密閉礦熱爐則采用粒度小于200mm的小塊電極糊,。電極糊的添加要于電極的下放量相適應,。維持電極糊柱的高度,,使電極焙燒帶的電極糊具有一定的壓力,,以增加液態(tài)電極糊的致密程度,從而提高燒成電極的強度,。糊柱高度與電極直徑的關系在實際操作中,,冬季電極糊柱可以偏低,夏季可以略高,。
糊柱過高,,低分子組分逸出后被冷糊柱捕集而凝固,,使該部分糊柱可塑性增大,,容易出現(xiàn)偏析現(xiàn)象。同時,,還會造成電極糊懸糊,,懸糊將使電極殼形成充滿可燃性氣體的空間,具備點火條件時會發(fā)生爆炸事故。
電極殼的接長過程要注意電極殼的定位,。按工藝要求,,電極殼的鋼板接縫必須滿焊,焊縫應連續(xù)密實,、平整均勻,,肋片要焊牢。研究指出,,在1000℃時電極碳素材料承擔50%的電流,,其余50%由電極殼和肋片承擔電極殼29%的電流。如12.5MV·A的礦熱爐,,肋片大約承擔6500A的電流,,忽視肋片的焊接將導致肋片連接處附近的電極殼電流過大,焊縫過熱,,發(fā)生軟斷及掉頭事故,。
由于電極不斷消耗,為保持電極工作端長度按一定時間間隔下放電極,,電極下放量和頻度依冶煉品種,、電極燒結(jié)狀況、電極消耗速度而定,。正常工作時,,電極下放量應等于電極消耗量。
銅瓦內(nèi)部燒成電極高度只有150~200mm,。電極方梁不能過大,,通常密閉爐的地啊你每8h放電極5~6次,每次下放20mm左右:敞口爐每8h最多放4次,,每次不大于50mm,。下放電極時需降低負荷30%,以防止銅瓦與電極接觸不良打弧,,燒穿電極殼造成漏糊,。